就係香港「2023年秋」─舊界新界

RM98.00

編輯: 就係媒體編輯部
出版社: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
ISBN:978-988-74818-0-5
出版日期:2023年10月初
頁數: 304
尺寸: 170*240 mm
印刷製作地點 : 香港

Out of stock

20張不同年代地圖,逾100幀歷史圖片;
7位香港畫家/插畫師,17幅原創畫作;
15位攝影師,超過220張相片;
13個大小專題,304頁內容。

2023年秋季,《就係香港》與你同遊「新界」。
城市在變,人在流動,界線也一直在變化。
邊境,新界,以至香港本身,究竟是核心的外圍,還是外圍的核心?
就視乎你站在哪一個時空和位置去看。

REvisit // 圖遊舊鄉新界
自二十世紀初開始,至六七十年代間興起的新界旅遊熱,不同形式的旅遊地圖之外,由西方旅客,到本地旅行家以至不同風格的攝影師和畫家,由Hedda Morrison到吳灞陵、麥烽、鍾文略、翟偉良、劉冠騰和歐陽乃沾等等,分別以攝影、文字和寫生記下了種種讓人懷念的舊時新界風光。

REzone // 由界變街 The Old Frontier
界限街原是1860年時設定的「中英邊界」。租借新界後香港邊界北移至深圳河以南,界限街也發展成一條街道,沿路以北包括深水埗、九龍塘和九龍城三個地區,也隨之由鄉村變城市,過程中卻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,形成三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社區。

REdefine // 邊界,邊境
沙頭角、打鼓嶺、新田及落馬洲等邊境地區,對很多市民而言都十分陌生。隨著近年邊境開放,更多人前往旅遊,但這些邊境村落及禁區本身的歷史文化,以至它們怎樣突顯香港的特質,卻仍然鮮為人知。

REthink // 原居民到底是什麼?
戰前新界大抵仍保留著昔時的鄉郊模樣,戰後的難民潮及新市鎮發展帶來大量外來人口,也令新界步上城市化的道路; 到了七十年代丁屋政策出台,更將新界人分成「原居民」和「非原居民」兩種身份。 究原誰是「原居民」?

REdraw // 古洞,每一天都是最後一次
地圖插畫家貓珊來到面臨清拆的古洞,用畫筆記錄村內一事一物:舊士多、蔬菜站、醬油廠、大樹、小動物和村屋外,還有居於村內數十年的老村民們。每一個身上,都有動人故事。

REspect // 許舒與新界變遷
從1956年作為官學生被派到香港,到1987年底以新界政務署署長的身份退休,James Hayes(許舒)不但目睹新界鄉郊變為新市鎮的重要過程,同時用歷史及人類學者之筆,記錄新界百年變化。

其他精彩內容:
REmove // 九龍十三鄉的消失
自茘枝角至鯉魚門一帶地方在租借新界後隨即被劃入「新九龍市區」,位於九龍東部的「九龍十三鄉」亦在二十世紀開始,特別是戰後五十年代相繼被遷拆。如今剩下來除了一小片的衙前圍村外,其餘三個「城中鄉」牛池灣村、竹園村和茶果嶺村亦行將消失。

REseek // 界在那裡,家在哪裡?
新界那條「界」,以至將人分隔開來的各種界線是怎樣來的?界內和界外的景觀變化,又如何連結起人對家的歸屬,甚至建構起香港身份?從事建築的許慕義用攝影提出各種疑問,同時捕捉殖民地香港以外的另一種視覺。

REcap // 舊新田,新北都
千禧年至今,隨著深港融合的發展方向,新界北部變成大型發展計劃的火車頭。2021年推出的北部都會計劃,發展藍圖內的新田及旁邊的牛潭尾,原來的傳統圍村及農村面貌亦將會迎來更大的轉變。

Reserve // 農業,令新界變得更好
香港農業自戰後至今,由糧食自給變成社會邊緣產業,嘉道理農場既是本地農業的重要推動者,也是這種變化的目擊者。回望新界農業這數十年來的褪色,新一代農耕又可以朝向什麼方式進行?

REsidues // 記憶看見我
八十年代之後,有不少新界歷史建築被列入古蹟,但同期消失的村落及地標亦不計其數。一個地方能夠保留什麼,清除什麼,改造了景觀和社區脈絡外,也引導人如何去記憶其所生活的地方…..

Source 資料來源:就係香港

Reviews

There are no reviews yet.

Be the first to review “就係香港「2023年秋」─舊界新界”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